欢迎来到杂志店-期刊订阅服务平台
全部分类
首页组合特惠少儿阅读旅行生活时尚美妆财经商业
资讯热线:4000009191
“中俄文字之交”百年回眸

陈建华

 

如果从1872年《中西闻见录》创刊号刊出《俄人寓言》算起,俄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已走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然而,它真正为中国文坛所关注,并对中国文学产生实际的影响则始于“五四”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俄国文学译介“极一时之盛”的局面,不管什么倾向的刊物,都竞相刊登包括俄国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作品。20世纪40年代(为求简洁,以下时间表述均省去了“20世纪”,编者注),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广泛传播,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族入侵和黑暗统治的斗志。50年代,受时代氛围影响,当时的俄国文坛将相当一部分优秀作家或诗人排除在视野之外,如叶赛宁、阿赫玛托娃等的作品几乎不为当时的中国读者所知,这种现象造成了当时中国的俄苏文学译介的跛足现象。6070年代,因政治等多方面原因,中苏文学关系进入了长达20年的疏远、对立,ろ至严重冰封的时期,直到80年代才有了根本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良好氛围中,中国翻译出版了近万种俄苏文学作品,这种译介态势又是在中国全方位接纳外来文化的热潮中出现的,它与50年代对苏联文学的倾斜的接纳完全不同,俄苏文学在中国全部的外国文学作品译介中所占比重渐趋正常。90年代初期开始的中国市场经济大潮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使得苏联当代文学作品和其时的俄罗斯文学作品译介量锐减,与此相反,俄国经典文学名著的出版在这一阶段却再度繁荣起来。俄国古典作家为什么会受到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读者的喜爱,作家刘心武在谈到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时,对此做了很好的阐述:“人们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到灵的震撼和审美愉悦的并不是那终极追求的答案,而是那终极追求的本身;那弥漫在他们作品字里行间的沉甸甸的痛苦感,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心灵共鸣中继承了一种人类孜孜以求的精神基因。”

新世纪的俄苏文学翻译虽不能与50年代和80年代相比,但是其影响继续存在。

 

以史鉴今>>

通过梳理俄国文学在中国所走过的百年译介与传播历程,我们不难管窥中国文学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由附庸走上独立的百年发史。文学是无国界的,置身于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引进适应本土的外国译著,情感的相通则是译著被接纳的关键。

来自《作文素材》高考版合订本,备考2020。文章来自互联网,可到杂志铺、杂志店寻找。

http://zazhidian.com/index.php?s=/goods/28.html